在全球贸易的浪潮中,外贸业务蓬勃发展,然而,隐藏在其中的诈骗风险也如暗礁般,时刻威胁着外贸从业者的利益。近期,不少外贸人在向海外供应商付款的过程中,不幸遭遇诈骗,陷入了资金损失的困境。这不仅让他们遭受了经济上的重创,更对业务的持续开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碍。那么,已经被骗的钱还能追回吗?这成为了众多受害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一、真实案例敲响警钟
2023 年 1 月底,春节假期刚过,外贸企业 Y 总满心期待着新一年业务的开展,却没想到,一场诈骗危机悄然降临。Y 总在春节前按照美国供应商负责人 Anna 发来的邮件指示,向对方变更后的银行账号转账了 6 万美金,用于采购货物。然而,转账后,这笔资金却迟迟未到账,而美国供应商那边却不断催促,甚至对 Y 总的付款诚意表示怀疑。
察觉到异样的 Y 总,立即联系了 XTransfer 客服。客服同学迅速行动,向合作银行申请查询资金状态。结果令人震惊:这笔资金已抵达墨西哥收款行,且收款账户名称与收款账号的真实名称并不匹配。更可疑的是,供应商公司在美国,而收款银行却在墨西哥。
经过进一步深入调查,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原来,在 Y 总付款前一周收到的那封要求变更收款账号的邮件,并非来自真正的 Anna。骗子精心伪造了一封与 Anna 邮箱极为相似的邮件,仅一个字母之差,极具迷惑性。Y 总因疏忽大意,未做二次确认,便按照邮件指示进行了转账,从而陷入了诈骗陷阱。
幸运的是,XTransfer 风控同学在确认诈骗情况后,第一时间代 Y 总向合作银行申请撤回汇款、拦下资金,并提交了相关资料。由于国内外节假日因素,该笔资金当时还在收款行等待入账,尚未真正进入骗子账户。经过一周的努力,Y 总成功追回了这 6 万美金。这一案例看似有了圆满结局,但并非所有外贸人都如此幸运。它为广大外贸从业者敲响了警钟,警示着跨境支付诈骗的风险无处不在。
二、遭遇诈骗后,追款行动刻不容缓
(一)立即联系汇出行
当外贸人惊觉自己可能遭遇诈骗时,第一时间致电汇出行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若使用的是类似 XTransfer 收款账户转账,可拨打其客服电话 400 - 998 - 9930。向汇出行清晰、准确地说明付款被骗的情况,请求查询资金当前所在状态。若款项汇出时间不长,仍在途,务必让汇出行立即发起欺诈追款报文,全力追回资金。例如,若资金刚离开国内银行,还未到达海外收款行的清算环节,汇出行的及时介入有可能直接拦截资金,避免损失。
(二)向收款行举报并冻结账户
与此同时,直接致电收款行客服电话,明确举报收款账户涉及欺诈行为,要求收款行立即冻结该账户。收款行在接到举报后,会启动内部调查程序,对账户交易情况进行审查。在调查期间,账户资金将被冻结,无法流出,这能有效防止骗子将资金迅速转移、挥霍。比如,一些收款行在收到明确的欺诈举报后,会在数小时内采取冻结措施,为后续追款工作争取宝贵时间。
(三)当地警局报警
在收款行所在地警局报警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携带与诈骗相关的所有证据材料前往警局,如与供应商的往来邮件(尤其是涉及付款指示、账户变更等关键信息的邮件)、转账记录(包括转账时间、金额、订单编号、收款账户信息等)、双方签订的合同(若有)等。向警方详细陈述被骗经过,从与供应商的初次接触,到对方如何一步步诱导付款,再到发现被骗的具体情形。警方会根据报案内容和证据,立案侦查,通过追踪资金流向、调查嫌疑人身份等手段,尽力帮助受害者追回损失。虽然跨境案件侦破难度较大,但警方的介入能增加追回资金的可能性。
三、漫长等待中的不确定
在完成上述追款步骤后,外贸人能做的便是积极配合银行和警方的审查工作,及时提交各类证明交易存在欺诈的资料。然而,银行审查过程往往极为繁琐且耗时长久,通常会持续几个月甚至更久。在这个漫长的等待过程中,外贸人不仅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还要面对业务停滞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且,即便经过长时间等待,也不能保证一定能成功追回被骗钱款。有不少外贸人在苦苦等待了数年之后,最终仍未能挽回损失。这背后,是跨境诈骗案件的复杂性,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差异、银行间的协作难度,以及诈骗分子的狡猾手段,他们往往会通过多种方式迅速转移资金,增加了追款的难度。
四、防患于未然,筑牢安全防线
(一)核验客户信息
在与海外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前,要全面、深入地核验客户信息。详细浏览供应商官网,通过官网提供的联系方式直接与公司沟通,确认对接人的身份和供职情况。同时,利用搜索引擎查询供应商公司信息,查看互联网上留存的信息与对方提供的是否一致。若发现供应商存在 “欺诈事例” 相关曝光,无论是被人冒充还是自身存在欺诈问题,都需格外谨慎对待,进一步核实情况,必要时可暂停合作。
(二)核对账户信息
收到供应商收款账户信息后,务必仔细核对。重点查看收款账户的银行所在国家 / 地区与供应商公司所在国家 / 地区是否一致。若不一致,立即向对方二次确认。在确认过程中,尽量通过多种渠道与对方沟通,如直接电话联系供应商公司负责人,核实账户变更原因及真实性。任何不合常理的细节,都可能是骗子行骗的破绽,务必保持高度警惕。
(三)关注邮件地址
日常与供应商的邮件往来中,要养成仔细检查邮件地址的习惯。特别留意那些容易混淆的字母,如 “0” 与 “o”、“m” 与 “rn”、“1” 与 “l” 等。哪怕只有一个字母的差异,都可能是诈骗邮件的陷阱。对于涉及金额变动、账户变更、合同条款修改等重要信息的邮件,更要谨慎对待,必要时通过电话、即时通讯工具等其他方式与对方再次确认邮件内容真实性。
(四)多渠道沟通
避免仅依赖单一渠道与供应商对接人联系。尽量采用两种以上的联系方式,如邮件、WhatsApp、电话等。一旦涉及重要金额支付,或对方要求变更关键信息(如打款账户、交货方式、合同变更等),务必通过多种渠道交叉验证。提前与对方约定敏感数据的传输方式,例如,对于含有形式发票(PI)或者付款信息的文件进行加密处理,密码通过其他安全方式单独发送,防止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篡改。
(五)邮件 IP 辅助核实
借助邮箱工具,查看供应商发送邮件的 IP 地址,可通过邮件客户端(如 Foxmail、Outlook 等)查看邮件源码获取原始 IP,再利用 IP 查询工具(如wwwk12450.com等网站)查询 IP 来源,确认其与供应商声称的公司地址是否一致。不过,此方法仅适用于供应商固定办公的情况,若对方正在出差,可能会出现 IP 地址与公司所在地不一致的情况,因此只能作为辅助核实手段,不能完全依赖。
在复杂多变的外贸环境中,诈骗风险如影随形。外贸人在积极拓展业务的同时,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将防范工作做在前面。一旦不幸遭遇诈骗,要迅速采取行动,全力争取追回损失。唯有如此,才能在全球贸易的浪潮中,安全、稳健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