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政动态 >> 权威要闻

回到顶部

湖北反诈民警剖析作案套路,学生玩游戏被骗 14000 元

时间:2025-04-30 13:49:34 来源:本站

在网络环境日益复杂的当下,游戏领域的诈骗案件频发,给玩家们的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近日,湖北襄阳一名 14 岁学生王某在家玩手机游戏时,不幸被骗 14000 元。湖北省反诈中心民警深入剖析了这起案件背后的作案套路,为广大游戏爱好者,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和家长们提供警示与防范指南。Image_11349652641906.jpg

案件回顾:轻信 “免费领皮肤”,少年落入诈骗陷阱

王某像往常一样在家中玩手机游戏,在某直播平台浏览时,看到有人宣称可以帮助免费领取游戏皮肤。对于热衷游戏的王某来说,这一信息极具吸引力。他信以为真,为获取心仪的皮肤,通过直播平台联系上了对方。对方以各种理由诱导王某,让其谎称要用手机做作业,以此躲避家长的询问。在摆脱家长的监管后,王某按照对方指示,私下操作爷爷的手机,并将手机上接收的多条验证码提供给了对方。殊不知,这一系列操作已让爷爷名下的银行卡被盗刷,最终导致 14000 元的损失。

作案套路深度剖析

(一)精准定位,发布诱人虚假信息

游戏类诈骗分子往往对目标群体有着精准的把握。他们深知青少年玩家对游戏皮肤、道具等有着强烈的渴望,且防范意识相对薄弱。于是,通过在游戏内、直播平台、社交媒体等青少年频繁出没的网络场所,发布 “免费领取游戏皮肤”“低价销售游戏币”“赠送稀有游戏道具” 等极具诱惑性的虚假广告信息,吸引青少年的注意。这些虚假信息就像一个个诱饵,精准地钓上了像王某这样渴望在游戏中获得更好体验的 “鱼儿”。

(二)步步诱导,掌控受害人操作

当王某上钩并主动联系后,诈骗分子开始施展他们的骗术。他们利用青少年涉世未深、易于操控的特点,先是哄骗王某隐瞒家长,避免在操作过程中被发现。随后,一步步引导王某使用爷爷的手机进行转账操作。在这一过程中,诈骗分子不断给王某施加心理压力,比如以 “操作要快,不然就领不到皮肤了” 等话术催促,让王某在慌乱中失去理性判断,完全按照他们的指令行事。

(三)骗取验证码,实现资金盗刷

获取验证码是诈骗分子完成诈骗的关键一步。他们以各种看似合理的借口,如 “验证身份”“确认领取资格” 等,诱使王某将爷爷手机上收到的验证码发送给他们。一旦诈骗分子拿到验证码,就如同拿到了银行卡的 “钥匙”,能够轻松盗刷银行卡内的资金。在得手后,为了防止事情败露,他们还会要求王某删除聊天记录、转账短信等信息,销毁证据,让王某在发现被骗时,难以提供有效的线索。

游戏类诈骗常见类型盘点

(一)虚假买卖游戏账号骗局

此类骗局中,骗子会在游戏内聊天频道、网络平台发布 “买卖游戏账号、道具、皮肤、装备” 或 “低价销售游戏币” 等虚假广告。当有玩家上钩后,骗子会引导其进入虚假交易网站。接着,以各种理由索要 “注册费”“押金”“保证金”“解冻费” 等。他们利用青少年大多瞒着父母私下登录游戏、害怕受到责备的心理,不断吓唬玩家,让玩家在恐惧和慌乱中继续转账,最终骗取大量钱财。

(二)低价游戏代刷骗局

诈骗分子在游戏内公开聊天区域或社交平台宣称可以 “低价代刷”“白菜价代练”,吸引那些想快速提升游戏等级或获取游戏装备,但又不想花费过多时间和精力的玩家。一旦玩家将账号密码交给他们,骗子先是索要 “定金”,之后又以 “账号等级太低”“有风险” 等为由,要求玩家交保证金。玩家想着已经付了定金,不甘心放弃,只能继续转钱,最终落得人财两空的下场。

防范建议:多方合力,筑牢反诈防线

(一)家长加强监管与教育

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上网行为,了解孩子玩游戏的情况,限制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加强对孩子的网络安全教育,告知他们网络上存在的各种诈骗风险,教导孩子如何识别诈骗信息,提高孩子的防范意识。同时,妥善保管好自己的支付密码、银行卡信息等,避免孩子误操作或被诈骗分子利用。

(二)平台强化管理与提醒

游戏平台和直播平台应加强对平台内容的审核,严格把控广告发布,及时清理虚假诈骗信息。在用户登录、交易等关键环节,增加风险提示弹窗,提醒用户注意防范诈骗。此外,平台可以建立举报机制,鼓励用户积极举报可疑信息和行为,对核实的诈骗行为及时进行处理。

(三)学生提升自我防范意识

学生自身要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念,不贪图小便宜,对于那些过于诱人的 “免费”“低价” 信息保持警惕。在游戏过程中,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轻易向陌生人透露个人信息、账号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如果遇到可疑情况,及时向家长、老师或平台客服咨询,切勿盲目相信对方的说法,避免上当受骗。

这起学生玩游戏被骗 14000 元的案件,再次为我们敲响了网络安全的警钟。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游戏类诈骗的发生,为广大游戏玩家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