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席卷校园的当下,学生群体正逐渐成为电信网络诈骗分子眼中的 “香饽饽”。单纯的社会经验、强烈的消费需求与薄弱的反诈意识,让学生们极易陷入诈骗陷阱,蒙受财产损失与精神伤害。
精准狙击:针对学生的诈骗套路
校园贷诈骗:抓住学生消费欲强但资金有限的特点,骗子以 “低息贷款”“无抵押秒批” 为诱饵,吸引急需资金购物、旅游或培训的学生。一旦学生上钩,便通过虚高利息、恶意逾期等手段,将学生拖入债务深渊。曾有大学生为购买新款手机,通过某非法校园贷平台借款,最终利滚利欠下数十万元,家庭因此背负沉重负担。
兼职刷单诈骗:利用学生想利用课余时间赚钱的心理,在校园论坛、社交群发布 “轻松刷单,日赚千元” 的广告。起初给予小额返利获取信任,随后要求垫付大额资金,完成任务后便失联,让学生血本无归。不少学生因轻信此类信息,不仅没赚到钱,还将自己的生活费搭了进去。
虚假奖学金诈骗:骗子冒充学校或教育部门工作人员,以 “发放奖学金”“助学金未到账需重新提交资料” 为由,要求学生提供银行卡号、验证码等信息,或诱导学生转账缴纳 “手续费”“保证金”。一些学生因渴望获得奖学金,放松警惕,导致财产受损。
网络游戏诈骗:在游戏社群中,骗子以 “低价出售游戏装备”“高价回收账号” 为幌子,诱骗学生转账。部分学生为了在游戏中 “脱颖而出”,轻信骗子承诺,付款后却发现被骗,甚至个人信息也遭到泄露。
为何学生易中招?
一方面,学生社会阅历不足,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和诈骗手段缺乏了解,难以辨别诈骗分子的花言巧语。另一方面,校园生活相对单纯,学生在面对突如其来的 “诱惑” 或 “威胁” 时,容易慌乱,未及时与老师、家长沟通就盲目行动。此外,部分学生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会被骗,从而放松了警惕。
筑牢防线:学生反诈指南
增强反诈意识:主动学习反诈知识,关注警方、学校发布的反诈案例与预警信息,了解常见诈骗套路,提高辨别能力。
谨慎对待网络信息:不随意点击陌生链接,不轻易扫描未知二维码,不相信网络上的 “天上掉馅饼” 好事。遇到可疑信息,及时通过官方渠道核实。
保护个人信息:不随意在不可信平台透露身份证号、银行卡号、验证码等敏感信息。如遇要求提供个人信息的情况,务必确认对方身份。
遇到问题及时求助:一旦发现可疑情况或遭遇诈骗,立即拨打 96110 报警,或向学校保卫处、辅导员寻求帮助,不要因害怕或羞愧而选择沉默。
学生群体需时刻保持警惕,擦亮双眼,不让诈骗分子有机可乘,共同守护校园这片纯净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