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信网络诈骗高发的当下,你是否好奇民警是如何在第一时间察觉市民正身处骗局,并及时拨打电话预警的?这背后,是一套精密高效的反诈预警体系在运转,而每一个预警电话,都可能是挽救财产损失的关键。
多维度技术监测,精准捕捉风险信号
大数据分析与算法模型是预警体系的 “火眼金睛”。公安机关联合通信运营商、金融机构等,汇聚海量数据。一旦市民的通话记录、转账行为等数据出现异常模式,比如短时间内频繁与高风险号码通话,或向可疑账户转账,算法模型就会迅速识别并触发预警。例如,当有人在接到陌生电话后,短时间内多次操作大额转账,系统会根据预设的诈骗行为特征,快速判断出潜在风险,并生成预警信息。
网络监测与情报分析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警方会对互联网上的诈骗网站、恶意软件、社交平台诈骗信息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与市民相关的诈骗线索,如市民访问了高风险诈骗网站,或在社交平台收到可疑诈骗信息,就会及时将这些线索纳入预警体系,结合市民的其他信息,判断是否存在被诈骗风险。
多方信息联动,高效传递预警信号
通信运营商是预警信息的 “前哨站”。他们在日常运营中,通过监测通信数据,一旦发现用户的通话行为符合诈骗特征,如与境外诈骗号码长时间通话、频繁接到骚扰诈骗标记的号码来电等,就会及时将相关信息推送至公安机关反诈中心。公安机关接到信息后,会迅速对情况进行研判,确定风险等级,及时向市民拨打 96110 预警电话。
金融机构则是资金安全的 “守门人”。当客户的转账行为出现异常,如向陌生账户、高风险账户转账,且转账金额较大、转账频率异常等,银行系统会自动拦截并向警方报告。警方根据金融机构提供的信息,结合其他渠道的线索,判断市民是否正在遭遇诈骗,若存在风险,会立即启动预警程序,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联系市民,劝阻转账行为。
预警电话就是 “生命热线”,务必接听
当你接到 96110 打来的预警电话,意味着民警已经监测到你正处于被诈骗的高风险状态。每一个预警电话,都是民警争分夺秒与诈骗分子的 “赛跑”。就像前文提到的浙江杭州女士,在被冒充公检法的骗子恐吓,即将把所有积蓄转入 “安全账户” 时,96110 及时来电,如同一记警钟,成功将她从骗局深渊拉回。如果错过这些电话,很可能就会让诈骗分子得逞,导致财产遭受损失。所以,当看到 96110 来电,一定要立即接听,耐心听取民警的劝阻和提示,切勿忽视或拒接,共同筑牢反诈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