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政动态 >> 警务资讯

回到顶部

电信网络诈骗与信任的社会学研究——基于50名受骗者的调查

时间:2025-04-26 22:47:25 来源:本站

本研究基于对 50 名电信网络诈骗受骗者的深度调查,从社会学视角切入,探讨电信网络诈骗与信任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分析受骗者个体的信任认知、社会信任结构在诈骗过程中的作用,揭示电信网络诈骗发生的社会机制。研究发现,个体的信任偏差、社会信任环境的变迁以及诈骗团伙对信任符号的操纵,共同构成了电信网络诈骗频发的社会土壤。本研究旨在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重建社会信任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Image_11349652641906.jpg

关键词

电信网络诈骗;信任;社会学研究;受骗者调查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电信网络诈骗已成为全球性社会问题。在中国,据相关部门统计,每年因电信网络诈骗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元,受害者涉及各个年龄、职业和社会阶层。电信网络诈骗不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严重破坏了社会信任体系,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信任作为社会秩序的基石,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议题。电信网络诈骗的本质是对信任的滥用和破坏,深入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现代社会中信任危机的形成机制、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对 50 名受骗者的调查,试图从社会学角度揭示电信网络诈骗与信任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文献综述

2.1 电信网络诈骗研究现状

目前,学界对电信网络诈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犯罪学、法学和技术防范等领域。犯罪学研究多从诈骗者的行为模式、犯罪心理和作案手段等方面展开,分析电信网络诈骗的犯罪特征与规律 ;法学研究侧重于从法律制度层面探讨对电信网络诈骗的惩治与预防,包括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等;技术防范研究则关注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识别和拦截诈骗信息。然而,从社会学视角深入分析电信网络诈骗与社会信任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

2.2 信任的社会学研究

在社会学领域,信任研究由来已久。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Simmel)最早将信任视为 “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认为信任是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础。卢曼(Luhmann)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提出信任是社会系统减少复杂性的机制,通过信任可以简化人际交往中的不确定性。吉登斯(Giddens)则结合现代性理论,指出在高度现代性社会中,信任关系更多地依赖于抽象体系,如专家系统和象征标志。这些理论为理解电信网络诈骗中的信任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

三、研究方法

3.1 样本选取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的方法,选取了 50 名电信网络诈骗受骗者作为研究对象。样本涵盖不同年龄(18 - 70 岁)、性别(男性 23 人,女性 27 人)、职业(包括学生、企业员工、退休人员、自由职业者等)和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至研究生学历)的人群,以确保样本的多样性和代表性。

3.2 数据收集

主要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收集数据。半结构化访谈围绕受骗者的受骗经历、受骗前的信任观念、受骗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以及受骗后的影响等问题展开,每次访谈时间约 30 - 60 分钟,共进行了 50 次访谈,并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和文字整理。问卷调查则设计了包含基本信息、信任态度量表、受骗情况等内容的问卷,共发放问卷 50 份,回收有效问卷 50 份,有效回收率为 100%。

3.3 数据分析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数据分析方法。对于访谈资料,运用扎根理论进行编码和分析,提炼出与信任相关的核心概念和主题;对于问卷调查数据,使用 SPSS 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等,以揭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受骗者个体信任认知特征

  1. 过度信任倾向:调查显示,68% 的受骗者在日常生活中属于较为容易信任他人的类型。他们普遍认为 “大多数人都是善良可信的”,这种过度信任倾向使得他们在面对诈骗信息时,缺乏足够的警惕性。例如,一名退休教师在接到冒充公检法的诈骗电话时,由于对公职人员的天然信任,没有对来电的真实性进行核实,便按照对方要求转账。

  1. 信任认知偏差:部分受骗者存在信任认知偏差,过于依赖某些表面的信任符号。如在网络购物诈骗中,一些受骗者看到虚假购物网站精美的页面设计、较高的商品评价,就轻易相信了网站的真实性,而忽视了对网站资质和交易安全性的考察。

  1. 情感信任主导:在诈骗过程中,许多受骗者是因为情感因素而陷入信任陷阱。诈骗团伙往往通过与受骗者建立情感联系,如冒充亲友、嘘寒问暖等方式,获取受骗者的信任。调查中,有 23% 的受骗者表示,是因为对方表现出的 “关心” 和 “理解”,才放松了警惕。

4.2 社会信任环境对电信网络诈骗的影响

  1. 社会信任结构变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于血缘、地缘的熟人社会信任结构逐渐瓦解,而现代社会的陌生人信任尚未完全建立。在这种信任结构的转型过程中,人们在面对陌生人的信息时,缺乏有效的信任判断标准,这为电信网络诈骗提供了可乘之机。

  1. 信任中介的失效:在电信网络诈骗中,一些原本应该起到信任保障作用的中介机构或平台出现了失效的情况。例如,部分社交平台对用户信息审核不严,导致诈骗分子能够轻易注册虚假账号;一些网络支付平台在交易风险监测方面存在漏洞,未能及时拦截诈骗资金的转移。

  1. 信息不对称与信任危机:电信网络诈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信息不对称。诈骗分子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精心设计的话术,制造虚假信息,而受骗者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和信息渠道,难以辨别信息的真伪,从而陷入信任危机。

4.3 诈骗团伙对信任的操纵策略

  1. 身份伪装与信任构建:诈骗团伙通常会伪装成具有公信力的身份,如公检法人员、银行工作人员、知名企业客服等,利用人们对这些身份的信任来实施诈骗。他们通过模仿官方的话术、使用相似的电话号码和网站等方式,增强身份的可信度。

  1. 情感操纵与信任深化:如前文所述,诈骗团伙善于运用情感操纵策略,与受骗者建立情感联系,逐步深化受骗者的信任。他们会根据受骗者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情感策略,如对老年人表现出关心和尊重,对年轻人则强调利益诱惑等。

  1. 权威符号与信任强化:诈骗团伙还会利用一些权威符号来强化受骗者的信任。例如,在虚假投资诈骗中,他们会展示伪造的金融牌照、专家推荐等信息,让受骗者误以为投资项目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

五、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 50 名电信网络诈骗受骗者的调查,揭示了电信网络诈骗与信任之间的紧密关系。个体的过度信任倾向、信任认知偏差和情感信任主导等信任认知特征,社会信任结构变迁、信任中介失效和信息不对称等社会信任环境因素,以及诈骗团伙对信任的操纵策略,共同导致了电信网络诈骗的发生和蔓延。电信网络诈骗不仅是一种犯罪行为,更是对社会信任体系的严重破坏,其背后反映出的是现代社会信任危机的深层次问题。

5.2 对策建议

  1. 加强个体信任教育:通过学校教育、社区宣传等多种渠道,提高公众的信任认知水平和防范意识。开展针对性的防诈骗教育课程,帮助人们识别常见的诈骗手段,培养理性的信任态度,增强对虚假信息的辨别能力。

  1. 完善社会信任体系:政府应加强对各类中介机构和网络平台的监管,建立健全信用评价体系,提高信任中介的可靠性。同时,推动社会信用立法,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

  1. 强化技术防范与信息共享: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加强对电信网络诈骗的监测和预警。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信息共享机制,及时通报诈骗信息和防范经验,形成全社会共同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合力。

  1. 重建社会信任关系:从社会层面入手,通过开展社区活动、志愿服务等方式,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了解,重建基于社区和公共生活的信任关系。同时,加强对受骗者的心理疏导和社会支持,帮助他们恢复对社会的信任。

六、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仅选取了 50 名受骗者作为样本,样本量相对较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结论的普遍性。未来的研究可以扩大样本范围,涵盖更多地区和类型的受骗者,进一步深入探讨电信网络诈骗与信任的关系。此外,本研究主要关注了诈骗发生过程中的信任问题,对于诈骗后社会信任重建的长期过程和机制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跟踪研究。

以上从社会学视角剖析了电信网络诈骗与信任的关系及应对策略。你对研究内容的深度、案例的选取等方面有其他想法,欢迎随时告知。